春茶露新芽,绿叶转真金。 阳春三月,遵义.19万亩的茶园纷纷迎来新一季的采摘高潮,继年创造了茶叶总产量15.49万吨,茶叶总产值.14亿元,涉茶产业综合产值.亿元的好成绩后,千千万万的遵义茶人用勤劳的双手,创新的智慧,成功实现茶产业的产销两旺,续写着遵义茶叶从一片叶子成为一项富民支柱产业,从“单打独斗”转变为致富“产业链”的发展新篇章。 3月19日,在云贵山朝华茶业有限公司的茶园,数十个采茶工人挎着竹篓,分散在茶园各处,手指舞动间,一颗颗嫩绿的茶芽从茶树上飞入竹篓。
“工作环境好,动动手摘摘茶叶就能挣钱,这些绿叶子还真是‘黄金芽’。”如今,湄潭县黄家坝街道田坝社区居民王凡容找了“理想工作”。 每天早晨,王凡容都会同百余个来自湄潭县黄家坝街道田坝、岩坪等社区的易地扶贫搬迁群众一起,到湄江街道金花村、核桃坝村和兴隆镇小茶海、云贵山等地采茶。 “第一天采茶,还是采了一斤多。手不是那么活动,不过还是得了50块钱。慢慢来,熟能生巧嘛。”田坝社区居民薛天平对自己第一天采茶的表现还算满意。 “茶叶需要尽快采摘下树,每天都需要50至60人左右采茶,但这里太远了,工人也不好找,政府帮我们解决用工问题,真是太好了。现在我们给工人的工资是30块钱一斤生茶,一天能采斤左右,每天支付工资大约1.5万至1.6万元。”朝华茶业有限公司负责人李洪说。
正值春茶采摘的黄金时节,为缓解茶园采茶工短缺的同时,拓宽易地扶贫搬迁群众的务工渠道,湄潭县专门组织易地扶贫搬迁群众进行春茶采摘,让企业用工有人,群众增收有道。
“留守”群众就近就业,群众增收不误时的一幕在遵义各地纷纷上演。 由于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许多准备外出务工的群众计划搁浅,为了让大家尽快实现就业,余庆县积善社区通过与花山苗族乡的白茶种植基地联系对接,组织部分搬迁点的群众前往产业基地采茶。 “受疫情影响,很多搬迁群众没能如期外出务工,我们与茶厂老板联系,组织了60余名的搬迁群众赴茶叶基地采茶,这样一来,就弥补了他们前两个月的收入,尽量把遭受的损失给补回来。”积善社区党支部书记王林森介绍。 在采茶结束以后,这些群众还可以继续留下来工作,有意愿的群众即便不用出省,在本地也能有一份较稳定的收入。
“自己连续15年都去深圳打工,因为疫情留在了家里,现在能去采茶挣点钱,在应应急的同时还能试试能否转行成功。”从农民工变成采茶人,群众刘昌贵对自己的新职业也很满意。 余庆县花山苗族乡有1.4万亩茶叶,年收购茶青53万斤,产值万元,今年预计收购茶青70万斤,实现产值万元。此次组织前往采茶的群众,在采茶期间人均收入将达到元左右。 茶农增收有道的“靠山”实际上是来自遵义茶产业坚挺的销售渠道。为应对各方面的销售压力,遵义各茶叶主产区纷纷升级销售模式,让遵义茶不仅喝着香,还卖得俏。 “贵州针·茶交易平台于3月16日开市,仅仅两天春茶交易量就达1.4万余斤,销售金额达万余元。”好消息一出,湄潭茶人的销售激情再次被激活。 每天来自湄潭各镇街的茶叶加工企业和茶商们陆续涌入交易平台,交易场面很是热闹。 “这两天在这里收购的情况来看,湄潭的春茶现在还没有集中大量上市,所以数量不是特别多,但是质量一天比一天好,有了平台,大家都省事。”交易平台的助力,让湄潭茶商周治强对今年的新茶信心十足。 永兴镇德隆村茶叶加工户罗安波说:“我带了80斤干茶到贵州针·茶交易平台进行分级评价出售。经过评级,我的茶被评为A级,交易价格块钱一斤,茶叶的销路不愁了。” 贵州针·茶交易平台是茗城农商旅集团贵州耕田公司构建的茶叶产品等大宗商品电子交易中心,采取“电子信息平台+供应链增值服务+现代物流”的创新运营模式,服务茶叶产品生产企业、加工企业、销售企业,为其提供信息展示、交易、支付等服务。 在产茶大县的凤冈,“出口突破1亿美元”的目标已定。 为了抓好扩大出口,凤冈县专门成立了凤冈茶叶出口贸易专班,把出口工作作为茶产业发展的一个重要工作来抓,加大对出口贸易企业的引进力度。目前,凤冈已经有12家具备了出口的资质的企业严阵以待。该县还对现有的规上出口企业进行了任务分配,积极引导规下企业和县里面的出口贸易公司进行合作,执行待行出口,上下合力积极地将凤冈茶推向海外市场。
“余庆茶,干净茶,风行天下……”为更好地推介余庆茶,3月21日,余庆县委书记令狐绍辉通过网络直播给家乡的茶产业代言,向广大网友推介余庆小叶苦丁茶,推动“黔货出山”。书记代言,直销“带货”,这波硬核操作让15万在线观众现场感受到了余庆茶的魅力,也为当地茶叶市场进一步打开销路。 贵州日报当代融媒体记者黄霞
编辑邓杰
编审向永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