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
季
养
生
小常识
夏季天气炎热,昼长夜短,暑为夏季主气,由火热所化,暑性升散,人体新陈代谢旺盛,消耗较大,容易疲劳,此时注重冬病夏治的养生要点。
夏季养生第一步:做好三防
一是颈椎防凉:颈椎对着空调吹,周围的软组织会产生病变,形成肌肉和皮下组织的慢性炎症,造成颈部持续痉挛、后背酸痛等后果。
二是腹部防凉:夏季是肠道疾病的高发期,大家平时要注意护好腹部,不穿露脐装、不打赤膊,防止“风邪”进入体内,伤及脏腑。
三是防中暑:中午12点到下午3点是最容易中暑的时间段,尽量减少外出。及时补水,少量多次,加强房间通风、降温。
热成狗(Dogdays)即三伏天已到来,这是处于小暑与处暑之间的时段,是一年中气温最高且潮湿闷热的日子。
年“三伏”时间表如下:
中伏:7月21日至8月9日为20天
初伏:7月11日至7月20日为10天
末伏:8月10日至8月19日为10天
夏季养生第二步:三伏天饮食养生
■饮食重在健脾祛湿:
长夏对应于五脏中的脾脏,五行属土,湿气当令。脾主运化水湿,然水湿又容易困脾,影响脾的运化,进而容易出现消化吸收功能障碍,因此三伏天饮食总体来说,应吃易于消化的食物,注重健脾祛湿。
健脾祛湿的食材药材有:五指毛桃、扁豆、赤小豆、白术、茯苓、芡实、薏苡仁、玉米、鲫鱼等。
■兼以清心泻火:
夏季对应于五脏中的心脏,五行属火,容易出现心火过旺,因此饮食还需注意清心泻火。
清心泻火的食物药材有:莲心、知母、苦瓜、绿茶、苦丁茶等。
■辅以解暑生津益气:
夏季暑热当令,人体多汗容易伤津耗气,人体出汗多,丢失水分、矿物质和微量元素多,需要从饮食中补充足够的营养物质和水分。故饮食还需兼顾解暑生津和补气。
解暑生津的食物有:(酸能生津)麦冬、桃子、李子、杨梅、甘蔗、猕猴桃、西瓜、绿豆、冬瓜、苦瓜、黄瓜、丝瓜、芥蓝、海带、鸭肉、酸梅汤(由适量乌梅、山楂、桂花、甘草、冰糖这几样材料熬制而成),五汁饮(鸭梨、马蹄、莲藕、鲜芦根、麦冬这五种食材榨汁而成)等。
补气的食物药材有:党参、黄芪、人参、西洋参、鸡肉、牛肉等。
■适时散寒祛湿:
许多人喜欢在夏季吃大量的冰冻的食物以及冷饮,过量食用冰凉冻食物容易损伤脾胃,这部分人容易感受寒湿邪气,出现恶心欲呕、关节冷痛、腹痛腹胀、大便溏烂、舌质淡白、苔厚腻等症状。
散寒祛湿的食物药材有:藿香、艾草、白豆蔻、砂仁、陈皮、紫苏、姜、葱、蒜等。
夏季养生第三步:运动养生
在运动方式的选择上,也要注意,不要进行过于剧烈的运动项目。出汗过多易导致人体丢失更多的水分,影响人体正常生理活动。可选择室内运动或轻运动,比如游泳就是一项夏季很好的运动项目,既可锻炼身体、舒展筋骨,又可降温避暑。另外,散步、气功、太极拳、八段锦等不太激烈的运动,也是夏季很好的运动选择。
食疗方推荐
百合麦冬莲子鸭汤
材料:新鲜百合30克,麦冬20克,新鲜莲子30克,鸭半只。(2人份)
做法:将上述材料洗干净后一同放入砂锅中,大火烧开后关中小火煲1个小时,加盐调味即可。
功效:滋阴生津,清心安神。
适合人群:心阴不足者,常见口干舌燥,五心烦热,失眠多梦,舌红,少津,脉细。
小提示:莲子心性寒,味苦,归心、肾经,能清心安神、交通心肾,对于心火上炎而口舌生疮、心肾不交而失眠多梦者,可将莲子心保留一同煲汤。对于脾胃虚寒者,建议把莲子心去掉,以减少寒性。
Vol.1
食疗:三豆汤
宋代医著《朱氏集验方》载有“三豆汤”之方,即绿豆、赤小豆和黑豆。绿豆、赤小豆清热、解暑、利湿,黑豆健脾补肾。
“三豆汤”取上述三种豆类各20克,洗净浸泡1小时后,加入适量清水,大火煮滚后转小火慢煮1小时,豆子开花后也可放入适量的冰糖(继续煮5分钟即可),可一周喝两次。
资料来源:广东卫生信息、医院服务号、养生中国
夏季养生知识小测试
(以下测试题目为练习,正式答题
本文编辑:佚名
转载请注明出地址 http://www.kudingchaa.com/hxcf/891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