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祖生,浙江大学茶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新中国培养的第一代茶学家、茶学教育家和茶树育种栽培专家。曾任茶学系主任、茶学国家重点学科带头人,兼任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三、四届学科组成员(-)、中国茶叶学会第五、六届副理事长(-)、浙江省茶叶学会第七、八届理事长(-),现任中国茶叶博物馆顾问、中国国际茶文化研究会高级顾问、浙江大学茶文化与健康研究会顾问、浙江省茶叶学会名誉理事长和吴觉农茶学思想研究会副会长等职。长期从事高等茶学教育和茶叶科学研究,迄今茶学生涯已逾65周年。培养了大批茶学人才;主持育成浙农系列茶树良种,在茶树矮化密植栽培、苦丁茶资源研究取得显著成果;为茶学学科建设、创建我国第一个茶学博士点和弘扬吴觉农茶学思想作出了突出贡献。
刘祖生,字昭扬,笔名萸茗,年农历7月11日出生于湖南省安化县小淹镇。小淹,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黑茶产区,也是清代名臣陶澍的故乡。耳濡目染,使刘祖生从小就受到茶区生活的影响和传统文化的熏陶。
年秋,刘祖生考入武汉大学农学院茶叶专修科。在校期间,先后师从我国植物遗传育种学家刘后利教授和茶学家庄晚芳、冯绍裘、张堂恒等教授,系统学习掌握了茶学专业基础知识,并被评为学校模范青年团员。年2月他毕业于华中农学院,同时留校任教。年10月,华中农学院茶专科并入浙江农学院(今浙江大学农学院),他随庄晚芳教授等一起调到杭州。茶学是一门涉及农、工、商、文的综合性交叉学科,他深感自己基础理论准备之不足,为了适应日益发展的教学、科研需要,他采取边工作、边学习的办法,如饥似渴地汲取知识营养。几年中,他跟班听课,进修了十几门课程。~年,他又在本校遗传育种教研室脱产进修1年,与研究生一道听课、做实验,重点学习了遗传学、细胞学、生物统计学等方面的知识。年初夏,在蒋芸生教授引荐下,他专程赴北京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等单位短期进修,先后求教于植物分类学专家钱崇澍、胡先骕和花卉分类学专家陈俊愉等,并参观了标本室和香山植物园。几位前辈的谆谆教诲,使他茅塞顿开,学到了许多过去在课堂上学不到的知识。在“文化大革命”中,他和广大知识分子一样,被迫中止了各项业务工作。但一有机会,他就排除干扰,见缝插针,抓紧时间搞科研,别人忙于搞运动或当“消遥派”,他和课题小组成员经常跑到余杭潘板桥和漕桥两处基地进行繁琐的田间试验。待“十年文革”结束后不久,许多人科研工作刚起步,而他们却开始收获成果了。
荣获全国优秀教师奖章
刘祖生从一名普通助教成长为茶学界的知名教授、博士生导师,奋斗了四十多个春秋。他先后为本、专科生和研究生主讲茶树育种学、茶树栽培学、茶作学、茶学概论、茶树遗传育种、茶用香花栽培学、茶树栽培育种专题和茶学专题等8门专业课程,累计培养本(专)科生余名、硕士研究生6名、博士研究生3名和留学生5名。数十年来,刘祖生教授一贯从严执教,对自己严,对学生也严。他上每一堂课,都认真撰写备课笔记,不断将新成果、新知识、新经验充实教学内容。同时重视改进教学方法,开展启发式教学。如有一次讲授“茶树原产地”一节时,事先将不同学术观点的参考文献目录介绍给同学,要求每人认真准备发言提纲,在课堂上选择不同观点的同学发言,使课堂气氛十分活跃。最后,他针对学生发言中的模糊观点,有重点地进行总结。同学们普遍反映:刘老师上课印象深、效果好。为了引导学生主动学习,他还鼓励学生课堂质疑。不仅在三尺讲台上从严执教,在实验室、试验茶园对学生的要求也是一丝不苟。而课后他和蔼可亲,以身作则,为人师表,全面关心学生的成长,做学生的知心朋友。至今有不少年逾花甲、甚至古稀之年的老学生,仍和他保持密切的联系。
教材是培养学生的食粮。刘祖生教授对茶学教材建设非常重视,并作出了重要贡献。他主编《茶用香花栽培学》课程的第一本全国统编教材;担任全国统编教材《茶树栽培学》(第二版)副主编。当时,因该书主编庄晚芳先生年迈生病,另一副主编病逝,他实际承担了主编任务。此外,他还是全国统编教材《茶树育种学》(一、二版)的主要编写人员。由于他和有关教师的共同努力,教材质量优良,其中《茶树育种学》获全国优秀教材奖,《茶用香花栽培学》获省优秀教材二等奖。
为了表彰刘祖生教授在教学上作出的重要贡献,年他被评为“全国优秀教师”,荣获国家教委、人事部和全国教育工会联合颁发的奖章。在全国茶学界,他是第一个获得此殊荣。同年,他的名字被载入英国剑桥出版的《世界名人录》。年7月起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
荣获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称号
刘祖生教授在完成教学任务的前提下,十分重视并坚持开展科学研究。从20世纪50年代中期开始,他就和有关教师一道先后到浙、皖、闽、苏、湘、鄂、川、滇、黔、粤、桂、琼、豫、鲁等省(区)进行茶树品种调查,采集了数千份品种标本和多份种质资源,建立了20余亩的种质资源圃,为开展育种研究奠定了良好基础。20世纪60年代末,正值“文化大革命”期间,他仍带领课题组同志,排除干扰,在极其简陋的条件下,开展了茶树新品种选育。经过30余年坚持不懈的努力,至今已育成浙农系列茶树新品种10个,其中先后被审定为国家级茶树良种5个,即红绿茶兼制良种“浙农12”、抗寒优质绿茶良种“浙农”、高香良种“浙农21”、高产良种“浙农”和优质高产良种“浙农”,被认定为省级茶树良种2个,即优质红茶良种“浙农25”和红绿茶早生良种“浙农”,待鉴定品种3个。此外,选育出杂交新品系23个。同时,他还十分重视良种的繁育与推广,经常下乡进行技术指导。年在他倡导下,浙江大学茶叶研究所与新昌镜岭镇人民政府组建“浙东茶树良种繁育基地”,累计繁育浙农系列良种苗木达3亿多株,“浙农”、“浙农”和“浙农”已成为不少茶区主栽品种之一,为我国茶树良种化作出了重要贡献。
刘祖生教授经常指出:育种研究不仅要创造出优质高产的新品种,取得实际上的成果,同时更要探索育种规律,获得理论上的成果。他身体力行,并指导研究生进行了许多卓有成效的研究。诸如茶树种质资源的合理利用、主要经济性状的早期鉴定、遗传规律的探讨、再生系统的建立以及抗虫基因的遗传转化等,均取得一系列成果,从而丰富了茶树育种理论。
从年起,刘祖生教授和童启庆教授共同主持,在浙江余杭潘板进行了茶树矮化密植速成高产栽培研究。当时,关于茶树密植问题争论十分激烈。他不迷信书本,在果树、桑树矮化密植的启发下,认为改变茶树传统种植方式,增加种植密度,是充分利用光能,提高茶叶单产的重要途径。他和课题组成员在省科委和农业厅的支持下,精心设计,在3个专业队的7.93公顷试验地上,布置了不同品种、不同种植密度和不同配套栽培技术等一系列试验。经过整整10年的持续研究,在全部试验地上获得了“早投产、早高产、早收益”的显著成果。同时,通过生理指标、微域气候与土壤肥力的系统分析测定,获得大量第一手资料,基本探明了速成高产的理论依据。
该项研究在省内外产生很大影响。-年统计,有18个省(区)市的批、人次前往试验地参观学习。刘祖生教授还不辞辛苦,应邀到本省20多个县、市以及湖北、江苏、河南、江西等省讲学,推广普及该项成果,至20世纪80年代中期,全国累计推广面积达6万余公顷,产生了显著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成为山区不少茶农脱贫致富的重要依托。
此外,刘祖生教授承担过“浙江省苦丁茶资源研究”。他亲自带领课题组成员深入淳安、德清等县山区,开展调查研究,发现了一大批苦丁茶资源,并对苦丁茶的形态特征、生物学特性、繁殖特性、加工工艺和品质特点等进行了系统研究,首次探明了苦丁茶富含黄酮类化合物,为进一步开发利用提供了科学依据。该项成果获得国内茶学界的高度评价。
刘祖生教授勤于笔耕,善于总结,论著颇丰。除上述《茶用香花栽培学》、《茶树栽培学》、《茶树育种学》3本全国统编教材外,主要茶学论著有《刘祖生茶学文选》、《茶树育种学》(主编)、《中国茶学辞典》(常务副主编)、《茶韵》(第一作者)、《中国茶知识千题解》(主编)、《茶?茶科学?茶文化》(第二作者)、《茶叶》(主编),参编主要著作有《中国农业百科全书?茶业卷》、《中国大百科全书?农业卷》、《中国茶经》、《中国茶叶大辞典》、《中国茶树栽培学》和《20世纪中国学术大典》等。
据统计,刘祖生教授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1项,省部级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二等奖3项、三等奖2项,省优秀论文一等奖1项、二等奖7项、三等奖4项。年评为省良种化先进工作者,年荣获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光荣称号。
深化教学改革,加强学科建设
~年,刘祖生教授在承担教学科研任务的同时,连任3届浙江农业大学茶学系主任。他带领全系师生,开拓进取,深化教学改革,取得明显成效。一是适应社会需求,开展多层次办学。他几次进京,争取商业部的支持,创办“茶叶经济贸易干部专修科”;他抓住机遇,与湖北农学院签订了联合办学协议并付诸实施;他多方努力,茶学函授专科恢复招生。二是在全校率先向校外聘请兼职教授,对兼职教授既明确任务,又落实政策。逢年过节,他还和其他系领导登门慰问,使兼职教授深受感动,使他们把承担的教学任务当成份内之事,认真努力完成。该系培养的全国第一名茶学博士生,就是由兼职教授阮宇成先生悉心指导的。三是尊老爱青,加强梯队建设。刘祖生教授在省内组织了两次大型茶叶学术活动,分别庆贺该系庄晚芳、张堂恒从教50周年,并编辑出版《庄晚芳茶学论文选集》和《张堂恒选集》,使两位老教授甚感欣慰;同时选派中青年教师分赴英、美、日、澳等国和国内著名大学深造。这对调动教师积极性与提高师资水平起了良好作用。四是主动与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等3个研究所签订系所合作协议,开展合作研究、人才培养与学术交流,有力地促进了学科建设。五是建立激励机制,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例如,茶学系在校运动会排名,常常比较偏后。他先抓思想动员,提出“系小志气大,人少主意多”,发动大家献计献策;同时,还发起建立系文体基金,奖励获得优异成绩的运动员。这些举措,果然奏效,在以后举行的校足球赛中,茶学系两次获冠军,一次获亚军。通过上述一系列改革,茶学系的工作大有起色,在校内外的知名度显著提高。年经国务院学位委员会评审,通过该系为全国第一个茶学博士点;年又被评为全国惟一的茶学国家级重点学科。他退出行政岗位后,仍然十分关心重点学科建设。
此外,刘教授受农业部委托,主持修订“茶学专业硕士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和首次制订“茶学专业博士学位研究生培养的基本要求”,同时,他还积极参加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组工作,为我国建立完整的高等茶学教育体系作出了贡献。
精心组织,开拓学会工作新局面
自年浙江省茶叶学会挂靠茶学系之后,刘祖生先后担任秘书长(4年)常务副理事长(4年)和理事长(8年),他在学会任职的16年中,团结理事会全体成员,针对本省茶叶产销实际,开展了一系列学术研讨、科学普及、信息交流和茶文化活动,有力地促进了浙江茶产业的发展。他策划开展的“斗茶”、“茶宴”和“饮茶与健康”等茶文化活动,既丰富了学会的活动内容,增加学会的凝聚力,同时,也普及了饮茶知识,提高了茶的社会影响力。例如年他倡导每年举办的“敬老茶会”,现已连续举办14次,与会人数由数十人增加到近千人,业已成为以茶会友、以茶敬老的好场所和推介浙江名茶的大舞台。和年学会两次被评为“全国学会之星”。为了表彰他在学会工作中做出的重要贡献,年刘祖生教授被评为“浙江省优秀学会干部”,年在中国科协第六次全国代表大会上,被授予“中国科协先进工作者”光荣称号。
年起,年逾70的刘教授虽已退休,但至今仍继续为茶作贡献。一是积极研究宣传与弘扬吴觉农茶学思想,撰写《吴觉农传略》和有关论文,先后到浙江树人大学、浙江大学、浙江工商大学和福建天福茶学院宣讲吴觉农茶学思想,受到广大同学们欢迎;二是曾担任天福茶学院筹建顾问和校务委员,继续为高等茶学教育作了一些有意义的工作;三是参加一些茶事咨询活动和茶文化活动,积极献言献策,促进茶产业科学发展。四是笔耕不止,在此期间曾出版《刘祖生茶学文选》(),主编《中国茶知识千题解》(),发表茶文20余篇。
凡接触过刘祖生教授的人,都有一个共同的感受:他做事认真,讲究实效,从不敷衍,在课堂上如此,在实验室和社会工作中也是如此。他常说:“我作为教师,要对学生负责;作为专家,要对学术的尊严负责;作为学会工作者,要对社会的‘两个文明’负责;唯有如此,才能问心无愧。”
刘祖生教授事业上的成功,除了他治学严谨,工作勤奋外,还在于他为人厚道,处事公正,尊敬长辈,团结同志,乐于助人,善于组织与调动群众的积极性。同时他的另一个成功秘诀,是有一个和谐幸福的家庭。夫人胡月龄副教授既是生活上的温馨伴侣,又是工作上的得力助手,是一个名符其实的无名英雄。如今,他虽耄耋之年,但精神矍铄,心态平和,以茶为伴,安度晚年,在树人育茶的园地里,仍默默地奉献着。
原载《中国安化黑茶行业大家庭》(中国广播影视出版社,.10,安化黑茶杂志社编著)
转载本社文章请注明出处。版权所有,侵权必究。
长按图片识别白癜风最新治疗办法北京哪家治疗白癜风
本文编辑:佚名
转载请注明出地址 http://www.kudingchaa.com/zpjs/4710.html